西方不断散播“中俄结盟论”
在俄乌冲突的一年多时间里,西方对俄罗斯进行了全方位的经济制裁与外交孤立,试图以经济手段拖垮俄罗斯。但直到如今,俄罗斯仍旧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经济秩序,甚至有可能在今年重回经济增长趋势。
西方的舆论普遍认为,俄罗斯能够在制裁之下维持经济稳定,与中国等友好国家在俄乌冲突升级后仍旧与俄罗斯保持良好经济关系有关。仅2022年,中俄贸易额就增长了近30%,突破1900亿美元大关。这对俄罗斯失去西方市场后导致的贸易真空起到了很好的填补作用,帮助俄罗斯顶住了来自西方的压力,维持经济正常运转。
(资料图)
再加上中俄之间紧密的外交交流和军事交流,在过去的一年里,有关中俄“结盟”的说法在西方世界层出不穷,美国为首的西方政治军事集团甚至将之称作“世界上最大未正式宣布的联盟”。在今年年初甚至还编造出了中国“即将军援俄罗斯”的谎言,助长“中俄结盟论”传播。
三大理由注定中俄无法结盟
对此,俄罗斯媒体《观点报》就在6月7日刊出一篇文章,列举出三大理由反驳“中俄结盟论”。
第一个理由是,中国奉行不参加军事政治联盟的方针政策,中国从不与他国建立军事政治联盟,俄罗斯也不例外。这一原则来自历史的教训,在1950年时,中国曾与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使苏联和中国成为真正的军事盟友。然而在上世界60年代,两国关系发生破裂,60年代末甚至发生了边境冲突,在整个70到80年代间,两国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张,因此中国对这样的联盟感到十分失望。
第二个原因是地缘政治的限制。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联盟条约会限制自身外交政策的灵活性,使中国受到条约义务的束缚或卷入自身不想介入的冲突,所以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不结盟主义的忠实拥护者。
第三个原因则是结盟带有明显的霸权主义色彩。美国的军事政治同盟就为其霸权主义所服务,当年苏联的同盟体系也是为了与美国争夺霸权而建立,中国自始至终都在强调自身不谋求称霸。在南南关系中,中国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不谋求霸权、不结盟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也通过历史知道,集团对抗可能会诱发世界大战,不希望自身加入到某一集团之中。
文中最后强调,俄罗斯完全赞同中国的立场与做法,而且俄罗斯也主张采取不结盟的方式,主张建立多极世界。中俄两国都不愿意参与到对方的领土争端之中。而且在当前的关系中,双方也可以有互惠互利的密切关系,可以进行有选择性的合作。双方之间的很多紧密联系都是美国对中俄两国的过度施压所致,因此,美国无法将中俄的这种关系称作“未宣布的联盟”。
集团对抗或引发世界大战
这篇文章的观点相当正确,甚至提出的很多问题不止中俄两国有所意识,就连西方都有诸多学者提出类似的观点。
在西方就有一个著名的“1914梦游者”理论来阐述盟约集团对抗的风险。其中认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很多国家都没有准备好加入一场战争,但由于各国之间存在大量盟友条约,带来了诸多复杂的军事义务,使萨拉热窝事件快速膨胀,让各国在不知不觉间如同“梦游”一般走进了一场世界大战,很多国家并非自愿参加战争,而是因为条约的军事义务而参战。
同样对今天的北约来说,每一个缔约国都有复杂的外交形势,一旦与对立集团发生争端,整个庞大的盟约体系就会不受控制地被全部拉入战场,从而导致毁灭性的世界大战。这使得各国在制定外交政策时都受到了巨大限制,需要考虑所有盟友的外交关系,从而损失了很多合作机会与利益。
对中国这样寻求多边主义全球秩序的国家来说,这种利益损失是不可接受的,盲目的集团化只会限制国家发展,导致外交受限。所以中国充分吸取历史教训,不再重蹈西方的覆辙。
有关中国同苏联的外交历史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警戒教训。实际上,中国从未完全加入过苏联的军事政治同盟体系,始终保持着自身主权独立,中苏交恶的一大原因就是中国抗拒苏联意识形态高于主权的同盟形式。
而地缘政治要素则决定了中国主要合作对象是全球南方国家,这些国家大多都深受霸权主义侵害,无法接受西方式的政治军事同盟,若中国开了军事政治同盟的先河,很可能会失去这些国家的信任。
中俄有必要结盟吗?
回到中俄之间的关系上,还有一个最主要的问题——中俄两国真的需要像西方说的一样结成盟友吗?
从刚刚我们列举的一系列理论来看,以当下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为原则,中俄两国似乎就可以获得所有自己想要的战略价值,完全没有必要以“同盟”的形式给双方增添麻烦。
在3月份的中俄首脑会晤中,两国领导人也在共同声明中表示,中俄两国的关系并非西方的军事政治同盟关系,而是高于此关系的独立自主外交关系。
那么,“中俄结盟论”的主要受益者是谁呢?答案正是西方军事政治同盟,通过将中俄两国形容成一个联盟,美国可以维持西方同盟内部团结,以“共同对手”为理由,将中俄两国结合起来共同对付。
对此,中俄两国需要保持战略清醒,继续维持独立自主外交,避免受到西方影响,给西方落下话柄。在当前有利于双方的合作模式之下,中俄合作必然会迎来空前发展,届时中俄两国完全可以以实际的成绩来击碎西方的谣言。
上一篇:地球到底可以承载多少人口?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Copyright 2015-2022 北方净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0 联系邮箱: 55 16 53 8@qq.com